5月16日,「靜聽疑有聲——于非闇的畫意詩情」和「蒼潤——溫驤的漆骨墨心」兩大展覽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開幕。
于非闇先生生於1889年的北京,他博聞強記,家富藏,留下的文字恰是關於北京風俗、文化及交遊最為生動的圖景?;蛟S是這份獨特的生活經(jīng)驗促成了于非闇的藝術選擇,也是少數(shù)能較為完整地繼承宋徽宗遺產(chǎn)的花鳥藝術家。于非闇從古典獲得風格和技法、材料的訓練,從民俗、工藝中汲取營養(yǎng),拓寬花鳥表現(xiàn)的題材,在二十世紀與南方的陳之佛共同成就了「工筆花鳥」一南一北的兩座高峰,或許是一種歷史的共鳴,兩人的風格恰也在「富貴」和「野逸」之間。
此次「靜聽疑有聲——于非闇的畫意詩情」展覽,共選取了北京畫院珍藏的于非闇精品畫作約六十件。展覽的敘述邏輯上,並非慣常的時間軸,而是以畫史、博物(科學)的兩條線索,劃分為:「山水之間」「草木世界」「宣和舊樣」「濃華新妝」四個視角來闡釋于氏的藝術創(chuàng)作。在畫作之外,也期許觀眾回到文學、博物的語境,雖是草木,然而一枝一葉總關乎人情。
「蒼潤——溫驤的漆骨墨心」展覽中,展出的是溫驤的作品。溫驤早期在故宮博物院研摹傳統(tǒng)繪畫,並隨亞明、何海霞等畫家赴多地寫生。上世紀90年代,前往日本進修山水畫和花鳥畫,並深受日本繪畫藝術風格影響,其結合「漆」和「墨」這兩種創(chuàng)作媒介創(chuàng)作了40餘幅山水作品,並將其命名為「漆墨山水」。然而,溫驤沒有停止嘗試新的創(chuàng)作方向,後期他逐漸從工藝美術實踐轉向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在追溯中國古代藝術作品的源和流期間,他也通過不斷地寫生來貼近現(xiàn)實,其作品亦同時兼具了從仿古習來的「古韻」和寫生練得的「生機」。溫驤的花鳥畫則又從側面體現(xiàn)了對於生活中平常之事的細微觀察,與山水畫一同彰顯了其對世間的態(tài)度和關懷。在溫驤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他多次嘗試從不同的方向進行實驗,而其對於中國水墨創(chuàng)作的熱愛及其踴躍嘗試的創(chuàng)新精神則貫徹始終。(記者 黃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