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想
筆者一再強調,香港發(fā)展旅遊業(yè),待客之道非常重要,當中不僅是要提升服務質素和旅客體驗,本港對來客持什麼態(tài)度,更直接影響遊客遊港的意願。特區(qū)政府和業(yè)界近來想方設法,優(yōu)化各領域配合旅業(yè)發(fā)展,進一步開發(fā)特色旅遊產品,進行各類推廣活動,希望振興旅遊經濟,並已取得初步成效。惟社會傳出一些雜音,有人對遊客挑三揀四,按照消費能力的高低,將他們分為三六九等,以「勢利眼」待客。這些人雖是一小撮,卻將「嫌貧愛富」的不歡迎態(tài)度傳揚開來,在互聯(lián)網時代極易傳播發(fā)酵,足以敗壞香港的聲譽,無疑是倒自己米,代價則要全體港人來承擔,非常不應該。
香港目前正大力推動盛事經濟,藉此吸引更多遊客訪港,帶動消費,刺激經濟增長。當局下了不少工夫,推出系列高峰論壇、文化藝術活動、國際體育比賽和會展活動等,皆大受歡迎,大家都可以感受到香港正越來越熱鬧,遊客也回來了。剛剛過去的內地五一黃金周,儘管天公不作美,也錄得76萬內地遊客訪港,接近原先80萬人次的估算,整體上為香港帶來逾20億元的額外收益,旅業(yè)持續(xù)復蘇的勢頭強勁,這是可喜的事。
然而,近日卻有人炒作內地客來港「窮遊」、「不消費」的議題,聲稱「吸引打卡閒逛閒坐而不消費的旅客沒有幫助」,指控「現在來港的大多是低消費旅客,導致市面愈加由低成本、低增值的商店所主導,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把原本成本較高、高增值的商店都擠走了」云云,並以「諂媚式吸客」、「很low」等詞語,質疑當局振興旅遊措施是「一場辛苦為誰忙」,這些言論非但不符事實,背後更凸顯了一種「拜高踩低」的心態(tài)。
積極適應迎合旅遊新生態(tài)
說不符事實,很簡單。第一,在香港各種檔次的商品均可找到,拿平價店和高檔店比較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定位不同,受眾不同,有人喜好米芝蓮餐廳,也有人流連小食攤檔,各得其樂。如果說低消費就是所謂「劣幣」,那麼該如何解釋,過去聽到的一些抱怨,是內地客來港「爆買」,令市面僅餘名牌及奢侈品店,擠走其他平民店舖,難道是「良幣驅逐劣幣」?第二,不管窮遊富遊,人來自然財來。內地遊客來港,過境交通、酒店住宿、吃飯品茶、行山遠足、購買手信,閒逛夜市,全部都是花費的地方,雖然不像在名牌店「一擲千金」般顯眼,總數額累加起來並不見得少。何況現在消費模式改變,更多的是慢節(jié)奏的Citywalk,追求的是深度體驗,站在遊客的視角,投其所好,滿足他們在港期間的實際需要或新鮮感,讓遊客願意慷慨解囊,不正是香港現在需要做的嗎?適應迎合旅遊新生態(tài),積極求變,留住老遊客、吸引新遊客,催谷消費力,更彰顯本港的能耐,又豈能妄言是low。
誠然,香港投放資源推廣旅遊,加大爭取過夜和高消費力客群,本身沒有錯。問題是,不能給遊客留下「大小眼」、搞區(qū)別對待的惡劣印象。香港從來是個開放、自由的大都會,對訪港旅客應該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來者都是客,笑臉迎四方,這不是諂媚,而是基本的禮貌。
圖源:中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