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灘涂上,一條最高等級4F級機場跑道即將崛起。記者23日從深圳市建築工務署獲悉,深圳機場三跑道擴建工程場地陸域形成及軟基處理工程目前全部完工,進入竣工驗收後的場地移交階段,現正開展機場工程施工建設,三跑道預計2025年底投入使用。
填海造陸強化機場服務能力
深圳機場三跑道擴建工程位於機場二跑道和廣深沿江高速之間,長3600米,寬45米,飛行區(qū)按照最高等級4F級建設,可起降A380等各類大型客機。建成後,深圳機場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8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60萬噸的需求目標,有效提升深圳機場運行保障能力。
深圳機場三跑道擴建工程場地陸域形成及軟基處理工程規(guī)劃用海面積約285.5萬平方米,實際填海面積281.5萬平方米,陸域形成面積約238萬平方米,軟基處理面積約257萬平方米,新建外海堤總長約7437.7米,跑道區(qū)長3600米。建設內容包括外海堤、跑道區(qū)、滑行道、土面區(qū)、水面區(qū)、場區(qū)圍堰、穿越道及繞行滑行道、南側燈光帶共8個功能分區(qū)的場地陸域形成及軟基處理。
深圳機場現有的跑道是按照4500萬人次旅客的容量標準設計,去年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5273萬人次,已突破其容量標準,且第一跑道已投用30年,急需「騰出手」來對其進行全面檢修,以保障飛機起落安全。因此,通過填海形成新的陸域,用於第三跑道建設,將為深圳國際航空樞紐和粵港澳大灣區(qū)世界級機場群建設形成更有力的支撐。
智慧化平臺調度施工船舶運作
「三跑道擴建工程施工現場位於廣深沿江高速機場段特大橋內側,項目建設期間僅有一個通航孔可用於施工船舶通航,項目施工船舶數量多、種類複雜,通航孔的通行壓力較大,安全風險高;且船舶在施工區(qū)域內分布密度大,作業(yè)面存在交叉,船舶碰撞的安全隱患較大,這都給施工作業(yè)帶來了極大困難和挑戰(zhàn)。」市建築工務署有關負責人介紹。
為確保船舶施工通行安全,該項目在現場建設了一座「智能化船舶調度指揮中心」,並開發(fā)了「智慧工地」管理平臺,強化對水上施工船舶的管控,確保施工船舶的通航及施工安排有序。據了解,該船舶調度指揮中心以船舶調度為重點,對現場施工的船舶及人員進行定位,在協同工作的同時進行智能分析和風險預控,有效解決了施工現場船舶數量多、通航孔船舶進出頻繁等問題,實現船舶運輸與通行科學化、可視化、智能化管理。
全天候實時監(jiān)測施工安全
由於項目施工場地緊鄰廣深沿江高速機場段特大橋,最近距離僅72.5米,施工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橋樑偏移。因此,廣深沿江高速使用方提出要求——三跑道項目建設期間,廣深沿江高速橋墩變形不得超過5毫米。
如何確保建設過程安全可控?項目在充分考慮設計方案優(yōu)化和施工技術保護措施後,採用了自動化實時監(jiān)測技術,對廣深沿江高速機場段特大橋橋墩、箱樑、水下土體進行遠程實時自動化監(jiān)測,實時採集橋樑、橋墩的變形數據,並同步傳輸至項目監(jiān)控中心,實現實時、連續(xù)、遠程、智能、自動監(jiān)測現場施工對橋樑的影響。
「就像對待『ICU』的病人一樣,我們在建設中時刻關注著橋樑的絲毫變化。一旦指標異常就會立即停止施工,並採取措施確保安全?!股鲜龉帐鹭撠熑私榻B,項目在實施期間,成功確保了廣深沿江高速機場段特大橋的安全,變形也被精準控制在了3毫米以內。
BIM技術推進智能化管控
除了船舶調度和降低施工影響外,深圳機場三跑道擴建工程場地陸域形成及軟基處理工程在建設過程中採用了BIM技術,對進度、質量、安全等方面進行智能化管控,以管理信息化、可視化、自動化為導向開展協同創(chuàng)新,將工程實施過程中的數據關聯起來,以數據為驅動,推進工程建設項目標準化、精細化、集約化管理。
例如,為直觀了解現場實施進度,項目基於BIM技術研發(fā)了進度動態(tài)管理系統(tǒng),無損導入施工進度管理計劃,實現與BIM模型的自動綁定,可動態(tài)分析進度情況,合理調整資源和效能,有效輔助決策層對項目進度的把控,實現最終的進度把控目標;同時,還利用BIM模型可視化的特點,通過動畫、三維交底等多種形式,提升質量交底準確度、開展危險源辨識及風險防控培訓,實現質量與安全管控。(深圳特區(qū)報記者 張程)